来源:森工机械 发布时间:2025-06-18
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,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往往给生产带来诸多挑战。其中,煤层露头、煤层尖灭、岩溶陷落和岩浆侵入这四种地质现象,对煤矿开采的影响尤为显著。
一、煤层露头:煤炭资源的地表 “窗口”
煤层露头,简单来说,就是地下煤层延伸到地表的部分。这些露头有的是因为地壳运动,使得原本深埋地下的煤层逐渐上升,最终出露地表;有的则是由于长期的风化、侵蚀作用,上覆的岩层被逐渐剥蚀掉,从而让煤层得以暴露。
煤层露头在煤矿勘探初期具有重要作用。地质勘探人员可以通过观察露头上煤层的厚度、煤质、煤层的走向和倾角等信息,大致推断地下煤层的分布情况,就像通过观察冰山一角来推测整座冰山的形状和大小一样。
煤层露头也有其不利的一面。由于长期暴露在地表,受到风吹、日晒、雨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,露头处的煤层煤质往往会变差,煤厚也可能变薄。而且,煤层露头容易引发煤炭自燃,不仅造成资源浪费,还可能引发火灾,威胁周边环境安全。
二、煤层尖灭:煤层的神秘 “消失”
煤层尖灭是指煤层在某个方向上逐渐变薄,最终完全消失的现象。煤层尖灭的原因多种多样,其中一种常见的原因是在成煤时期,泥炭沼泽的基底高低不平,或者其沉降不均衡。在基底低洼的地方,植物遗体堆积较多,形成的煤层较厚;而在基底较高的地方,植物遗体堆积较少,煤层就逐渐变薄,直至尖灭。此外,地壳运动、沉积环境的变化,以及后期的河流冲刷等因素,也都可能导致煤层尖灭。
对于煤矿开采来说,煤层尖灭是个棘手的问题。一旦在开采过程中遇到煤层尖灭区,就意味着原本规划好的采煤工作面无法继续按照原计划推进,需要重新调整开采方案,这不仅增加了开采成本,还可能影响煤炭的产量。
三、岩溶陷落:地下的 “陷阱”
岩溶陷落,通常也被称为陷落柱,是一种在可溶性岩石(如石灰岩、白云岩)分布地区常见的地质现象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,地下水在这些可溶性岩石中不断流动,逐渐溶蚀出大大小小的溶洞。随着溶洞的不断扩大,顶部的岩层由于失去足够的支撑,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坍塌。当这种坍塌向上发展到煤系地层时,就会导致煤层及其上覆岩层向下陷落,形成一个柱状的塌陷体,这就是岩溶陷落。岩溶陷落对煤矿开采的危害极大。首先,它会破坏煤层的完整性,使得原本连续的煤层被切断,采煤设备无法正常通过,严重影响采煤效率。其次,岩溶陷落柱内部的岩石破碎,结构松散,在开采过程中容易引发顶板垮落、片帮等事故,威胁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。更为严重的是,岩溶陷落柱可能成为地下水涌入矿井的通道,一旦遇到这种情况,就可能引发突水事故,给煤矿带来巨大的损失。
四、岩浆侵入:煤炭的 “高温来客”
岩浆侵入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,地下深处的岩浆沿着岩石的薄弱地带,如断层、裂隙等,侵入到煤系地层中。一方面,岩浆带来的高温会使接触到的煤层发生变质,原本的烟煤可能会变成无烟煤,甚至形成天然焦。这种变质后的煤,其工业价值和燃烧性能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。
另一方面,岩浆侵入体的形态和分布不规则,会破坏煤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。在开采过程中,遇到岩浆侵入体时,采煤设备的正常运行会受到阻碍,而且由于侵入体周围的煤层结构遭到破坏,容易引发顶板事故。此外,岩浆侵入还可能改变煤系地层的应力状态,增加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风险。
下一篇:返回列表